查看原文
其他

《论语》练习题13

北京语文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(持续更新)

古文拾遗、文言文古诗常识、常识汇编(持续更新)


《论语》练习题1

《论语》练习题2

《论语》练习3

《论语》练习题4

《论语》练习题5

《论语》练习题6

《论语》练习题7

《论语》练习题8

《论语》练习题9

《论语》练习题10

《论语》练习题11

《论语》练习题12

4子曰:“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;知者动,仁者静;知者乐,仁者寿。”(《论语•雍也篇》)

       子击磬于卫,有荷篑而过孔氏之门者,曰:“有心哉,击磬乎!”既而曰:“鄙哉,硁硁乎,莫己知也,斯己而已矣深则厉,浅则揭。”(《论语•宪问篇》)

(1)在孔子看来,“知者”的主要特点是,“仁者”的主要特点是。

 

(2)结合上述材料,你认为文中的“荷篑者”是“知者”还是“仁者”,为什么?

 

 

5.(6分)阅读下面的材料,完成下列各题。

(1)子曰:“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。知者动,仁者静。知者乐,仁者寿。”(论语•雍也》)

(2)子曰:“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,不可以长处乐。仁者安仁,智者利仁。”(《论语•里仁》)

(3)子曰:“君子固穷,小人穷斯滥矣。”(《论语•卫灵公》)

(4)知者,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,有似于水,故乐水。仁者,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,有似于山故乐山。(朱熹《论语集注》)

【注】约:贫困。

①按照朱熹的解读,孔子用“水”“山”来说“知者”“仁者”,使用的是   手法。 孔子弟子中“君子固穷”的代表人物是   

②综合上述材料,说说“仁德”修养在人克服环境影响中的作用。

 

 

6.(6分)阅读下面的材料,完成下列各题。

    或曰:“以德报怨,何如?”子曰:“何以报德?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”(《论语•宪问》)

     子贡问曰:“乡人皆好之,何如?”子曰:“未可也。”多人皆恶之,何如?”子曰:“未可也。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,其不善者恶之。”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《论语•子路》)

(1)阅读上面的文字,概括孔子的处事原则。

 

(2)请简要评价孔子的“以直报怨”。

 

 

4.(1)灵动、沉稳。

(2)是知者。①他能从孔子磬声中听出言外之意,可见是一个知者;②从文中他主张的“深则厉、浅则揭”可知,他是一个通权达变之人。

参考译文: 孔子说:“聪明人喜爱水,有仁德者喜爱山;聪明人活动,仁德者沉静。聪明人快乐,有仁德者长寿。”(《论语•雍也篇》)

     孔子在卫国,一天正敲击着磬,有一个挑着筐子的汉子卡在门前走过,便说道:“这个击磬是有深意的呀!”等一会又说道:“磬声硜硜的,可鄙呀!(它好像在说,没有人知道我呀!)没有人知道自己,这就罢休好了。水深,索性连衣裳走过去;水浅,无妨撩起衣裳走过去。”(《论语•宪问篇》)

 

5.①比喻  颜渊

②(1)孔子认为具备“仁德”的人容易克服外部环境的影响。

   (2)因为具有“仁德”修养的人“安于仁”,天性就接近仁,能如同山一样,安于穷困,不受环境影响;而没有“仁德”的人容易受环境影响,会变得胡作非为。

译文(1)孔子说:“聪明的人喜欢水,仁德的人喜欢山。聪明的人好动,仁德的人恬静。聪明的人快乐,仁德的人长寿。”

(2)孔子说:“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,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。仁人是安于仁道的,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。”

(3)孔子说:“君子可以安于困厄,小人遭受困厄就会胡作非为。”

(4)孔子说:“聪明人通过事理,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,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,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比喻。仁厚的人安于义理,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,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,所以用山来进行比喻。”

6(1)善恶分明、公平公正(中庸)。

(2)“以直报怨”是以公正、客观的态度和磊落的行为来对待别人的“怨”,这表现了儒家的原则性。

译文:有人说:“用恩德来报答怨恨,怎么样?”孔子说:“那又怎样报答恩德呢?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,用恩德来报答恩德。”

子贡问孔子说:“全乡人都喜欢、赞扬他,这个人怎么样?”孔子说:“这还不能肯定。”子贡又问孔子说:“全乡人都厌恶、憎恨他,这个人怎么样?”孔子说:“这也是不能肯定的。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,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。”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